避雷带(也称接闪带)的安装是建筑物外部防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安装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及相关行业规范,主要是《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》(GB50057-2010)和《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》(GB50343-2012)。
以下是避雷带安装的主要规范要求,分为材料、布置、安装、焊接与防腐、接地等几个方面:
一、材料要求
材质:应优先采用热镀锌圆钢或热镀锌扁钢。
圆钢:直径不应小于8mm。
扁钢:截面不应小于48mm2,厚度不应小于4mm。
其他材料:也可采用铜材、铝合金等耐腐蚀性更好的材料,但其规格尺寸需满足等效的载流能力和机械强度。
质量:所有材料应具有产品合格证和材质证明,镀锌层应均匀、光滑,无脱落、无锈蚀。
二、布置与敷设要求
安装位置:
应沿屋脊、屋檐、屋角、女儿墙等最易受雷击的部位明敷。
对于平屋顶或坡度不大于1/10的屋顶,应沿女儿墙、檐角、屋脊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,并形成闭合环路网格。
对于金属屋面,可利用其自身作为接闪器,但需满足厚度(铁板不小于4mm,铜板不小于5mm,铝板不小于7mm)及下方无易燃物等条件。
支撑卡间距:
避雷带水平敷设时,支撑卡子的间距一般为0.5m~1.5m。
转弯处(如屋角、拐点)的支撑卡子间距应适当减小,一般为0.3m~0.5m,以确保安装牢固、美观。
高度与支持件:
避雷带应高出安装部位100mm~150mm。
支持件(支撑卡子)应固定牢固,能承受49N(约5公斤力)的垂直拉力而不脱落。
网格尺寸:
根据建筑物的防雷等级,避雷带应组成不同尺寸的网格。
第一类防雷建筑物:不应大于5mx5m或6mx4m。
第二类防雷建筑物:不应大于10mx10m或12mx8m。
第三类防雷建筑物:不应大于20mx20m或24mx16m。
网格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接闪,防止雷电流从避雷带之间的空隙击中建筑物。
三、安装与连接要求
弯曲半径:
避雷带在转弯处不应做成直角,应形成平滑的圆弧,其弯曲半径不宜小于圆钢直径的10倍(或扁钢宽度的一半),以避免尖端放电和应力集中。
搭接与焊接(最关键的技术要求):
搭接长度:
扁钢与扁钢: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宽度的2倍,且至少三面施焊。
圆钢与圆钢: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直径的6倍,且双面施焊。
圆钢与扁钢: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圆钢直径的6倍,且双面施焊。
焊接质量:
焊接应饱满、牢固、无虚焊、无咬边、无夹渣。
焊缝应平整、均匀,并及时清除焊渣。
严禁点焊或黄蜡管套接等不规范的连接方式。
防腐处理:
所有焊接点和因焊接破坏的镀锌层,在清理干净后,必须涂刷两道防锈漆和一道银粉漆(或同等效果的防腐涂料)进行防腐处理。
四、接地与引下线连接
与引下线的连接:
避雷带必须与防雷引下线可靠焊接,形成电气通路。
每个引下线与避雷带的连接点应不少于两处。
接地电阻:
整个防雷接地系统的冲击接地电阻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。通常,第一、二类防雷建筑物接地电阻应≤10Ω,第三类防雷建筑物接地电阻应≤30Ω。
五、其他注意事项
与金属物体的等电位连接:屋顶上的所有金属物体(如金属栏杆、水箱、管道、风机、太阳能热水器等)都必须与避雷带做可靠的等电位连接。
安全距离:独立避雷针及其接地装置与道路或建筑物的出入口距离应大于3米,否则应采取均压措施或铺设沥青、碎石地面。
竣工验收:安装完成后,应进行接地电阻测试,并做好隐蔽工程记录和测试报告,作为竣工验收的必要文件。
关于“避雷带安装规范要求及注意事项”就介绍到这里了。需要找专业的配送/安装/维修/清洗可在文章头部扫码下单找师傅喔。